近日
根据工作安排
经地方申报、省级推荐、专家评审等环节
国家乡村振兴局初步确定了
146个案例为第一批全国
“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
现将名单予以公示
公示时间为2月23日至3月1日
云南6个案例入选
分别是
文艺演出类
昆明市晋宁区:晋宁秧佬鼓舞
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左脚舞
工艺美术类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龙川县:景颇织锦
临沧市临翔区:中山村竹编
文旅融合类
丽江市玉龙县:纳西古都白沙
其他类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文山三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晋宁秧佬鼓舞
昆明市晋宁区“秧佬鼓舞”是云南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滇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明代从中原流传到滇中,与滇中彝族文化相融合、渗透,逐步形成的一种民族民间广场舞蹈。在每年“开秧门”的时候,民间都要组织挑秧苗的青壮年男子(即秧佬),跳鼓祈求神保佑稻谷丰收,秧佬鼓由此而得名。秧佬鼓的外形与中原的腰鼓基本相同,表演套路较为复杂,舞蹈的动作几乎都发自于腰胯和腿部有力而巧妙的运动。
左脚舞
楚雄州牟定县的左脚舞,有1000多年历史,是人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原始刀耕火种生产生活习俗中自然形成以娱乐、交往为目的,以歌、舞、乐活动为内涵,并包含对天、地、日、月、火、虎、自然原始等诸多文化崇拜表现形式的代表性传统舞种。左脚舞传承千年经久不衰,被誉为彝族文化的活化石,成为了一种既有历史发展脉络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现实文艺成果的独特文化。2006年6月,云南省政府命名牟定县为“彝族左脚舞之乡”;2008年8月,文化部将牟定左脚舞收录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景颇织锦
景颇族织锦可分为传统织锦和现代织锦两大类,图案花纹多,文化内涵深厚,包容性很强。传统的织锦样式有长裙、短裙、妇女内裙、毯子、背腰、护孩围巾、祭祀毯(分公母)、男女腰带、挎包、护腿、包头、马鞍坐垫、刀背带等。现代织锦又增加了材质柔软、款式新颖的钱包、挎包、提包、披巾、拖鞋、领带等。不同地域、不同支系、不同等级所使用的制品各有差异,保持着各个支系、各个地区的特点。
中山村竹编
地处临沧市临翔区凤翔街道山区腹地的中山村有百年的竹编历史。中山竹编文化悠久,是临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匠人们经过破竹、烤色、去节、分层、定色、刮平、划丝、抽匀等十几道工序,再缠嘴过把、紧扣瓷器,精心编织出不同图案。中山竹编的产品推陈出新,不仅有竹编灯笼、竹编花瓶、竹编茶具等生活器具,还推出了竹编保温瓶、竹编手提包、竹编文具、竹编平面画等创新产品,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中山村更是依托悠久的竹编历史文化,在培育壮大竹编产业上做文章,发展竹编产业,为当地群众实现在家创业增收,小竹子编出了多彩的生活。
纳西古都白沙
白沙古镇是丽江市城北约12公里的一座古老的小镇,是纳西族在丽江坝的起初聚居地,也是丽江木氏土司的发祥地。这里目前依然保留了古色古香的风貌,非常安静质朴,镇上明清时期的“白沙壁画”更是珍贵无比。“白沙壁画”的绘制从明初到清初,先后延续了300多年。来到白沙古镇,不妨来此了解一下东巴文化。从大研古镇可以骑自行车来到白沙古镇,在街边小店闲坐喝茶,可以慢慢闲逛,还可以同当地老阿妈用彼此懂或不懂的语言聊聊天,让人觉得放松又悠闲。
文山三七
文山三七是驰名中外的名贵中药材,享有“金不换”“南国神草”“参中之王”等美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三七补血第一,称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中医药大辞典》记载:“三七生吃可去瘀生新、消肿定痛,且止血不留淤、行血不伤新;三七熟服可补益健体。”文山州因其独特的土壤、气候环境成为三七的原产地、主产地。文山州有确切文字记载的三七种植历史至今已有400余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三七之乡”,是世界公认的三七道地药材产区,并被国家批准实施文山三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综合自国家乡村振兴局网站、“云南发布”微信公众号、云南网、丽江日报、德宏文旅、“恒春临沧”微信公众号等
